摘要
本文系统梳理 “Dear Algorithm” 从早期社交平台的玩笑式祈愿句式,演化为当下 Web3/加密社群中的传播模板与机制隐喻的过程;分析其流行的社会技术条件、语用学结构与注意力经济逻辑;结合近期热点用例,讨论其在品牌叙事、社区动员与协议化产品中的功能与风险;并提出度量指标、实验范式与未来演进方向(从 Algorithm → Protocol → Agent)。
1. 渊源:它从哪里来?
“Dear Algorithm” 的核心是 拟人化算法 + 祈愿式语气。它最初作为一种轻讽刺的社交话语出现:用户明知平台的分发由黑箱算法决定,却以“写信”的姿态请求被看见。这种格式具备三重基因:
- 注意力经济的宗教化表达:将“被推荐”转译为“被垂听”。
- 平台化社会的心智应激:用户对不可控分发机制的焦虑,寻求象征性控制。
- 模因适配性:三行体、极简节奏、角色可替换(algorithm/people/devs/defi…),极易复制与变体化。
在 Threads/X 上,该句式在多个波段扩散;而 加密圈 的集体模仿与二创,使其从“玩笑”跃迁为 群体身份标识与叙事锚点。
2. 社会技术学:为什么它现在有效?
2.1 技术—文化耦合
- 分发黑箱化:推荐系统决定可见性,但人无法对齐其目标函数。
- 群体细分化:Web3 的受众高度标签化(traders、builders、L2/VM 阵营、dev 生态)。
- 叙事驱动市场:加密行业以“叙事—共识—流动性”联动,模因是最低交易成本的叙事容器。
2.2 语用学机制
“Dear Algorithm” 实际是一个 提示模板(prompt template):
dear algorithm,
please show this post to [目标群体/价值观/行动者].
thank you.
其语用效力来自:
- 受众自我指认(“这说的是我”)
- 价值观召唤(信条式措辞:incorruptible finance / builders / long-termism)
- 行动号令的隐含(关注、转发、报名、领空投、进群)
2.3 传播学属性
- 低认知负担:三行完成信息编码。
- 高可塑性:词槽替换即可迁移场景。
- 群体联动性:当头部账号串联使用,形成“圈层仪式”。
3. 近期热点:何以在加密圈爆发?
近阶段,加密生态中多个头部账号、协议与基础设施项目(钱包、L2、Perp、预测市场、meme 工厂等)采用相同格式批量发布,内容集中在:
- 身份/信条:相信「不可腐化的金融」、热爱加密、长期主义建设者
- 角色/技能:Move/Solidity 开发者、做市/交易用户、预测市场参与者
- 叙事/路线图:Perps、空投、生态扩建、潜在代币化预期
这种 “头部带动—全域模仿” 的景象,意味着句式从纯粹模因,过渡为 “行业话语体裁”:
- 对外是增长钩子(引人一眼读完);
- 对内是圈层通关口令(宣告你属于这个阵线)。
4. 机制视角:从“向算法祈愿”到“把算法内生化”
面向产品与协议设计者,“Dear Algorithm”的真正价值是把 算法从外部黑箱转化为内部机制:
-
在产品内实现“匹配/推荐”:
- 例:在去中心化播客协议中,以链上听歌/打赏图谱,为创作者建立“可审计的发现曲线”。
-
把模因转为 on-chain artifact:
- “Dear Algorithm” 帖文绑定 NFT、积分或徽章,使传播行为 → 可组合的资产与权限。
-
面向协议的治理提示:
- 从 “Dear Algorithm” 升级为 “Dear Protocol”:请求不再是“展示”,而是“校验/分配/结算”。
5. 实证面:如何度量它带来的真实效益?
建议用 因果识别 与 分层指标 来避免被表面互动误导:
5.1 指标分层
- 可见层:曝光、互动率、粉丝净增长(T+1/T+7)
- 行为层:点击—→ 注册—→ 留存(分设备/地区/来源)
- 资产层:NFT 铸造数、积分增量、链上交互深度(合约地址分桶)
- 价值层:用户 LTV、策略 TVL、付费/做市贡献
5.2 A/B 实验
- 句式 A/B:控制“目标群体槽位”的措辞强弱(identity vs. action)。
- 时点 A/B:行业事件窗口前后 48h 的对照。
- 媒介 A/B:相同文案的“长图卡片 vs. 纯文本”对照。
- 归因建模:引入 UTM + 链上签名参数,做多触点多路径归因。
6. 语义工程:可迁移的句式库(加密版)
以功能意图与受众画像为轴,构建可复用的“语义库”—如同产品的 prompt 资产。
-
价值宣誓
- dear algorithm, please show this to everyone who believes finance should be transparent, programmable, and community-owned.
-
角色召集
- dear algorithm, please show this to devs who ship silently but think loudly in code.
-
行动触发
- dear algorithm, please show this to those ready to test our perps engine and break it gracefully.
-
链上化隐喻
- dear protocol, please validate this block of hope and index it for those who stayed.
-
Agent 时代
- dear agent, please route this to builders who optimize for long-term utility, not short-term vanity.
7. 风险与反身性:当模板变噪音
- 格式疲劳:过度使用导致信号退化,互动下滑。
- 动员过度承诺:以“空投/代币预期”绑定时,需合规与预期管理。
- 降智化风险:当技术与金融产品被模板化包装,容易掩盖真实复杂度。
- 平台反身性:若平台识别并“去权重”此模板,需动态调整叙事单元。
对策:
- 控制频率与周期;
- 固定视觉系统但变化语义槽位;
- 与产品里程碑强绑定;
- 将一次性的社交曝光转化为持续的 on-chain relationship(NFT、积分、权限、治理入口)。
8. 未来路线图:Algorithm → Protocol → Agent
-
2023–2024:Algorithm 期
- 祈愿与戏谑主导,模板化传播提升可见度。
-
2024–2025:Protocol 期
- 话语转向治理与分配逻辑:请求“验证/分发/结算”,出现 “Dear Protocol” 变体。
-
2025+:Agent 期
- AI-Native 的自治体成为新的分发与撮合单元。句式进一步演化为 “Dear Agent”,请求从“show”迁移到“route / optimize / co-create”。
- 在链上,Agent 与合约结合,形成“可审计的推荐与撮合”,传播—身份—资产三层闭环。
9. 面向加密项目的执行清单(Playbook)
- 话语资产化:为品牌建立 20–30 条可替换槽位的“Dear X”语义库,与路线图/里程碑映射。
- 可观测性:为每次模板投放绑定 UTM + 签名参数 + 合约侧事件 Topic,形成端到端归因。
- 链上承接:用轻量 NFT/积分把一次互动沉淀为持续关系,可解锁内测白名单、费率优惠、治理投票权。
- 社区二创:开放模板编辑器,最佳作品上链、签名归属并分配二创激励。
- 反模板机制:设置“疲劳阈值”和“语义多样性”指标,触发文案策略切换。
- Agent-Ready:为将来的“Dear Agent”预留结构化参数(人群特征、路由目标、合规域),使之可被多代理系统直接消费。
10. 结语
“Dear Algorithm” 起初是对黑箱分发的幽默抵抗,如今在加密行业里,已升级为 一种机制话语:
- 它以最轻的形式召唤最重的结构——身份、共识、资源分配;
- 它让 叙事 可被复制,让 群体 得以编排;
- 它提示我们:别只“向算法祈愿”,要把算法内生化为产品与协议的一部分。
下一阶段,当 Agent 成为基础设施,“Dear Algorithm” 将不再只是请求“被看到”,而是请求“被正确路由、被可信结算、被共同创造”。这恰是 Web3 与 AI 融合时代,传播与机制统一的起点。